傳說堯舜時期“湯湯洪水方割(淹),蕩蕩懷山襄陵,浩浩滔天”,在那個時期超長的洪水經常泛濫,這已成為人們的心頭之患。
堯帝先派共工和崇伯鯀負責治水,多用“壅堵”的方法,水來土掩,用土筑壩、以圖攔阻洪水。但對于“好好滔天”的大洪水確實收效甚微,以致鯀治水九年不得成功,被斬首于羽山。
舜繼帝位,又果斷任命鯀的兒子禹治水。大禹吸取父輩失敗的教訓,在治水方略上改“壅堵”為“疏導”,采取綜合治理。他的治水思路大致是先搞勘探規劃,先標出山河位置,用“準繩”、“規矩”測量出行洪路線,在組織民工一一實施。在他強有力的統一組織下,經過長期的疏導治理,終使溝洫通川,九川通海。鯀治水用“堵”招致失敗,禹治水用“疏”終獲成功,從而水土平定,人們恢復了正常生活。大禹治水在外十三年,曾“三過其門而不入”,陸地乘車,水行乘船,泥行乘撬,山行乘檋,走遍了全國各地的大江大河,平息了水患,被稱為“帝禹”“大禹”,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愛戴。
掃一掃
掃一掃